數字基建 | 歷史文化型街道活力提升與場地文脈耦合及設計探索——以龍崗區甘李路為例
依托國家推行的城市“文化+“發展戰略,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對其經濟、社會以及城市活力的影響愈發重要[1]。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產品,是與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公共活動場所,現代城市的建設從增量規劃向存量轉型,需要更加注重對街道空間的建設模式進行創新,使街道成為城市歷史、文化重要的空間載體。對于歷史文化型街道,既要解決潮汐式游客帶來的交通壓力、滿足游憩功能,同時也需要作為場地文化的載體[2]。然而,目前國內63%的歷史文化型街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商業化、同質化問題;46%的道路不具有獨立非機動車道,大部分主要滿足機動車通行;28%的道路不具有顯著的文化特色。因此歷史文化型景觀道路不僅需合理分配路權,滿足基本街道功能,其如何依托資源稟賦展開規劃設計,成為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針對以上,本文以深圳市龍崗區甘李路為例,探究歷史文化型街道如何結合場地文脈進行綜合提升。
01 道路活力提升與場地文脈的耦合關系
在物理學中,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3]。文化型景觀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文脈與設計是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場地文脈指導了歷史文化型街道的綜合提升,給街道空間塑造、景觀場所營造、周邊業態激活、道路設施設計提供了元素及依據;另一方面,街道空間作為歷史文化弘揚與傳承的載體,其風貌復興將使得城市歷史空間活力再現,從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整體的環境品質和地塊價值。
02 歷史文化型街道需求分析
根據國內外相關城市完整街道設計導則,街道按功能分類劃分為服務街道、商業街道、交通街道、景觀休閑街道、工業街道五大類,不同用地分類伴生了不同的臨街業態,產生不同的人群活動需求,最終決定了街道場所功能需求的細分。歷史文化型街道歸類于景觀休閑街道,主要為城市次干路、支路及巷弄等,周邊用地類別為文物古跡用地(A7)、康體用地(B32)、公園綠地(G1)及廣場用地(G3),常見業態包括公共服務、零售商業、公園景觀、旅游景觀、濱水景觀。區別于商業街道大類吸引的購物、娛樂等行為、工業街道需滿足的通行與交通功能、服務街道吸納的休憩、健身等氛圍,歷史文化街道更需滿足游覽觀光、游樂嬉戲、駐足停留的場所功能。其典型設施要素包括連續步行通道(不小于2m寬)空間、非機動車停車帶、路段過街設施、步行道之外的退界空間、街道家具、街道綠化景觀、旅游服務設施、文化景觀地標物等。
圖1 街道功能分類與場所功能要求匹配關系[4]
本文將結合場所需求,以甘李路設計實踐為例,探索歷史文化型街道與歷史文化及空間活力的耦合機制。
03 甘李路歷史文化型街道品質提升方案
1.歷史溯源
深圳客家于清初開辟客家地區,是客家”第四次大遷徙”運動中大典型,擁有自己獨有的特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脈絡。泉源甘甜,是為甘坑。從千年前南遷的客家人,到360年前于甘坑開基立村,文脈永續,綿延不絕。經歷了世代遷徙的滄桑變遷,甘坑客家形成了“涼帽”“排屋”“清明果茶”等獨特文化,其與傳統客家有所合又有所不同。挖掘甘坑客家文化的特色對于甘坑客家小鎮、甘李路景觀設計都具有重要意義。
圖2 客家文化
2.審時相地
(1)區位定位
甘李路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甘坑客家小鎮南門,研究范圍起于秀峰路口、終至甘坑新村東南門,全長約1.13公里,雙向四車道,道路紅線寬27.5m,是聯通片區內外交通的重要城市次干道。結合“文化旅游+數字創意”,甘坑新鎮著力打造文旅科技生態小鎮、西龍崗生態休閑服務中心、ICT產業拓展區。甘李路之于甘坑新鎮,是甘坑地鐵站進入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特色小鎮空間序列的唯一通道,是聯通甘坑片區內外交通的重要城市次干道。甘李路是展示甘坑新鎮“廣東省唯一的國家文化旅游融合先導示范區”的重要形象大道,其品質升級將實現甘坑小鎮的旅游體驗升級。
圖3 區位分析
圖4 場地現狀
(2)發展機遇
前期設計團隊通過全路網、主要時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流量觀測(10余次),分時段、分人群問卷調查(700余份),街道工作日、節假日的活動人群、活動特征,居住及旅游人群需求調研等,形成了甘李路全方位的街道畫像。分析數據顯示,地鐵10號線開通后,甘李站至甘坑客家小鎮路段的車流量顯著減小,路段整體騎行需求較小,步行需求較大,亟需加強地鐵站與客家小鎮連接的慢行服務。但走進其中,卻發現慢行斷點、占道停車、空間消極...街道甚至不能滿足基本的通行功能,缺乏對鄰里空間的組織、缺乏溝通交流的公共空間,缺乏從地鐵站進入客家小鎮的游覽序列。通過的需求、雜亂的界面與文化割裂感使場所矛盾重重?,F在,結合地鐵10號線的建設開通的契機,甘李路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結合小鎮獨特的文化形象,如何記錄甘坑客家的歷史文脈,如何科普甘坑獨特的客家文化,是景觀設計的重要思路。
圖5 地鐵開通前后交通流量
3.設計方案
對場地周邊環境充分調研之后筆者發現,甘坑片區甘坑水庫生態基底優渥,碧波蕩漾,青山環繞,數千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在此處駐足,展開雙翼翩翩起舞;或而成群結伴,涉水而來。因此,設計師以“白鷺“為表達符號,以“白鷺娉娉,意境甘李”為設計主題,以歷史脈絡為線索,將客家文化符號嵌刻其中,以圖像元素糅合小鎮文化,展開自然生態、農耕文化、客家歷史于一體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旅程,營造“白鷺隨風起,滿目水與月”的唯美意境。設計重新整合資源,旨在改變功能單一的既有設施并建立新的公共空間,打造深圳第一條歷史文化結合客家文化的城市景觀道。
圖6 設計演變
圖7 總平面圖
(1)完善功能:慢行系統 · 文脈山河
道路作為交通的通道,這是其首要職能。城市慢行系統設計應考慮連通性、便捷性、安全性,優先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功能,在保留用于公共交通的現有土地和建筑物的基礎上,確保慢行交通線路設計擁有足夠的新空間[5]。因此優化道路慢行交通、改善城市交通壓力,解決從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站點進入景區的“最后一公里”是歷史文化型景觀大道設計需首先關注的問題。
本項目中,設計基于現狀道路空間,結合道路兩側用地和道路空間布局,調整斷面功能,完善慢行系統。通過空間優化疏解慢行壓力,根據道路兩側交通流量、人流動向,分散地鐵人流,形成西慢游、東快走的游線。道路東側街道采用鋪裝劃線及設施引導,便于非機動車騎行;道路西側街道采用統一鋪裝,便于行人通行。
圖8 完善慢行系統
道路設施包括基本類設施要素(交通標識、信號燈、路燈、監控設施、公共設施箱體、垃圾箱、公交站、公共自行車停放點、護欄等)及提升類設施要素(休憩座椅、沿街小品、非機動車停放點、街頭輔助服務設施等)[6],從屬于道路的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還擔負諸多社會功能,如生活服務性、觀賞性,其內涵比簡單的道路要豐富許多。針對歷史文化型景觀道路,除必要的基本設施要素,也應根據其人流量大、人群停滯時間長、休憩需求強烈等特點,重點關注座椅、導覽標識系統、無障礙通道等設施要素的設計,引導人們進入景點,同時體現道路設計的人文關懷。
圖9 Logo及標識系統設計
設計者將甘李路之”甘“字揉入客家圍屋之建筑形式,一條條紋理搭建出屋頂脈絡,形成具有文化意義的慢行系統logo,營造龍崗精致、品味后街,精細式“家族化品牌形象”,于細節之處增添感動。建成后的甘李路締造了從甘坑地鐵站至甘坑客家小鎮的游覽序列,傳承了客家歷史文脈。提供給人們使用便利的同時,也需要居民、游客、政府的共同維護,同時可以通過舉辦展覽、節日慶典、學校研習活動,增強文化認同感。
圖10 豐富的場地形成全齡共享的社交空間
(2)關注生態:雨水花園 · 聚水而樂
城市街道景觀要素的生態設計包括雨水管理、透水鋪裝、街道植物等。如將街道路面上的雨水引入到種植池、路牙石擴展池、雨水滲透園和種植溝;在選擇步行道鋪裝材料時,重視鋪裝材料的生態性,從而減少雨水徑流、有效阻止地基下沉;通過綠屋頂、綠墻、行道樹來減少熱量,并結合本地區的氣候特征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等。歷史文化型街道景觀的生態性不僅體現為單一元素的使用,還需要綜合運用各類設計方法實現街道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行道樹、洼地、生物滯留池及透水路面等要素在內的綠色街道不僅能為人們提供慢行道及棲息地、提高社區的宜居性,且能夠有效處理場地雨水,使得街道上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作為有機體,與路面等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7]。
甘李路道路東側設計雨水花園,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使之逐漸滲入土壤,能夠起到調節、補充地區水資源和補給地下水資源的作用。不僅可以收集雨水、重建水循環,還能凈化空氣、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保護片區生物多樣性。植物配置上,根據雨水花園中種植區不同的水淹情況,將雨水花園種植區分為蓄水區、緩沖區、邊緣區,充分考慮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觀賞草選用羽絨狼尾草、細葉芒;觀葉植物利用了花葉美人蕉、花葉蘆竹、芙蓉菊、金葉石菖蒲、狐尾天門冬;觀花植物選用了紫花馬纓丹、藍金花、花葉美人蕉、藍雪花。
圖11 海綿城市在客家文化中的智慧(自然生態計劃)
建成后的雨水花園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了環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善區域小氣候環境,同時,通過后期妥善的維護為涼帽山附近鳥類、蝴蝶等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提升了生物物種多樣性。
(3)講求美學:南門廣場 · 引境入畫
蘆田義信在《街道的美學》中提出街道美學包括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學規律、人文特色等,這些要素,構成并創造了街道人性化環境的視覺秩序:街道空間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互相滲透、街道建筑外觀原本的輪廓線與臨時附加物構成的二次輪廓線、街道反映的風土人情與生活美等,共同使得街道更具魅力。街道不僅是城市景觀的組織骨架,也是景觀觀賞、體驗場所,是城市對話的發生地,也是城市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的動脈[8]。歷史文化型街道作為連通城市與景點的唯一紐帶,不僅要滿足以上功能,也需豐富街道空間構成,實現街道景觀藝術化與功能化相結合,打造高品質人居環境,使人可走、可留、可游。
本設計中,客家小鎮南門廣場面積約4876㎡,原為秀峰工業區商業用地,重要的臨街空間被建筑占據,導致其無法滿足南門主入口人流集散功能。南門廣場正對甘坑客家小鎮,它是人群動線的起點,也是客家小鎮的門面。以廣場南城門為界,內巷曲折深巷,青磚黛瓦,走進其中,如同踏入了一幅淡彩的水墨畫中;外街空間豐富,現代簡潔,其濃厚的文化氛圍激發人們一探究竟,城內外以一個故事表達了兩種情境。南門廣場作為進入小鎮的集散入口,其對原有的街巷空間進行復刻并解構,形成一處現代的文化互動空間;同時與古鎮大門時空碰撞,與墻后的沉浸式古城形成對比。
圖12 歷史與現代碰撞的廣場空間
無動力畫卷創意來自于兒時的跑馬燈,基于摩爾紋和運動錯覺的原理,通過人眼和孔洞的相對移動,童年的畫片展現農戶耕種、山水人家的雋永,步移景異,樂在其中。
圖13 摩爾墻創造互動的文化探索
在展現客家歷史文化的同時,設計團隊也將白鷺這一甘坑形象IP融入廣場設計,從而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飛鳥造型的廊架提供了開放多元的休憩場地,也使得整個空間更加靈動。消極的邊坡簡單復綠作為飛鳥廊的背景,營造白鷺歸來甘坑蔥蘢、四山環繞活水長流的畫境。施工過程中,團隊回收場地中原有材料進行再利用,將原有場地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圖14 白鷺元素的設計應用
(4)凸顯文化:客家元素 · 印記甘坑
城市街道景觀文化性包括自然要素及歷史要素兩方面,自然要素包括當地特有石材應用種類、鄉土植物豐富度等,歷史要素包括文化雕塑數量、文化景墻數量、歷史遺跡數量等[8]。歷史文化型道路景觀若沒有地域文化特性作為內涵,則難以體現其場所精神,更無法引起人們對其強烈的認同感和街區的歸屬感。給道路景觀賦予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必須從現狀著手,挖掘當地個性、歷史的元素,將其融入到道路景觀設計中,強化道路景觀的特色[9]。將基本元素的形態、色彩、材料、建筑形式等形態學的直觀效果與文化的精神層面的共鳴效果相結合,從而使歷史文化型街道與歷史文化的耦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道路西側,設計團隊將“甘坑山下,涼帽人家”、“三百年歲,源遠流長”、“三合土筑,百世傳家“、”山歌傳唱,響徹龍崗“等傳統客家風俗形成圖文嵌刻于地面,行人、游客在此踱步,觀賞著街道空間記載的文脈印記,往來人群車輛摻雜在甘坑歷史建筑光影中,開啟進入客家小鎮的游覽序列。
南門廣場的設計巧妙地運用客家特色建筑元素屋脊、檐角、青磚、瓦片等,通過重構,融入到藝術地形、廣場坐凳設計中,點滴細節皆是客家文化的縮影。通過不同的設計語言、材料選擇,讓更多的人得以走進其中,領略傳統文化之魅力。
圖15 藝術地形提取屋脊元素
南門廣場上錯落分布的五個不同主題的景墻充分體現了歷史文化道路與歷史文化的耦合。以文化場景為核心,通過融入甘坑、龍崗乃至大區域的客家文化細節作為圖像呈現,生態農耕、和諧共存,傳承文脈、遇見未來,人們從這里開啟一條貫穿著傳統聚落人文與歷史脈絡的探訪路徑。
圖16 時光浮影景墻展現客家風情
設計共建成5個時光景墻、96m長地刻長廊、13個含特色logo的休憩座椅、1組”白鷺齊飛“雕塑,挖掘了包含地域特色、時代特色、歷史文物遺址保護、人文景觀豐富度在內的在地文化性。新種宮粉紫荊行道樹、兩處雨水花園,實現全段連續的林蔭系統及街道可持續發展。同時,依托客家人天人合一、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舉辦藝術文化節十余場:小涼帽國際繪本大賽、小涼帽文化節、小涼帽燈籠節等,構成小涼帽、白鷺的故事固化、活化傳承的基礎。同時與非遺工匠進行互動,開展“甘坑涼帽”非遺文化藝術節;以甘坑涼帽文化為主線,集中展現了客家舞蹈、客家服飾、客家手工、客家農耕等一系列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傳統文化。建成后通過回訪當地居民、內外游客及小程序選票等方式,收集700余份調查問卷,獲選龍崗區最佳宜居休憩勝地。
圖17 甘坑特色文化街區建設
改造后的甘李路交通流量調查數據顯示,甘坑客家小鎮南門出入口人流量較改造前增加29.1%(周末及節假日數據),甘坑站A、B出入口人流量較改造前增加28.2%。出行熱力圖顯示,改造后南門廣場附近及甘坑地鐵站A出口人群密度較改造前顯著增加。
圖18 改造前后甘李路熱力分布圖及人流量對比
結語
歷史文化型景觀道路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連通城市與景區的交通服務功能,更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空間。本文通過龍崗區甘李路景觀設計實例,以道路景觀如何與場地文化耦合為出發點,探討如何通過歷史文化型道路景觀體現當地的文化特點,使得客家文化在古鎮圍墻之外有了呼應的場地,東西南北人流在此交織匯聚,進而產生多彩豐富的場景現象、自然而然的人本空間,建成后的甘李路解決了從甘坑地鐵站至客家小鎮南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通過新街道與新古鎮的對話,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前往。設計通過歷史文化型景觀道路的塑造,實現了在地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與辨識度。
深城交成立25周年,我們依托規劃業務牽引,發揮城市空間規劃、市政設計、景觀設計和智慧交通工程等多專業協同優勢,推動交通、城市、景觀、智慧等多專業融合,推動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落地與運營管理提升。從交通治理到街道治理、再向城市治理跨越的整體解決方案,在福田、前海等地落地示范,實現街區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為市民打造宜居、幸福的高品質智慧街區。未來我們將持續挖掘城市文化,將文化植入街道、將傳承深入人心,持續構建安全、活力、綠色、智慧的一體化未來街區。
參考文獻
[1] 王瑞, 余侃華, 蔡輝. 歷史文化街區品質提升與空間活力耦合及規劃調適研究——以西安市小雁塔歷史文化街區為例[C]//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2018.
[2] 楊玉奎. 旅游型小城鎮交通性景觀大道橫斷面設計的新思路——以陽朔縣新城區山水大道為例[J].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13(4):4.
[3] 劉端, 張軍, 時朋飛,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美麗街區旅游化發展模式和路徑探討——以武漢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8, 34(4):7.
[4] 馬俊來. 面向規劃銜接的完整街道詳細分類方法[J]. 城市交通, 2021, 19(4):12.
[5] 黃明政. 健康視角下的慢行交通規劃設計探究[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1(14):4.
[6] 張杰. 城市道路品質提升過程中設施帶整合與優化設計[J]. 交通與運輸, 2020, 36(1):5.
[7] 黎鎧鳴, 安琳莉. 城市街道景觀的生態性及設計方法[J]. 黑龍江科學, 2019, 10(18).
[8] 田蔚然, 徐燕玲, 黃瑩. 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在城市街道景觀評價中的比較分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9] 倪文峰, 張艷, 車生泉.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性——以重慶市渝北區蘭馨大道景觀設計為例[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 2008(04):326-331.
客戶/開發商: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龍崗管理局、龍崗吉華街道辦事處
代建方:深圳華僑城文化置業投資有限公司
合作方: (建筑單位、施工單位等)深圳市天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景觀設計院
撰寫:張 宸
審核:高 楊
審定:程智鵬